春去夏晚,秋近冬还,剪红了海棠。
日落天狼,月隐霜寒,蜡白了山峦。
罗幕轩窗,低语轻喃,道不尽相思苦长。
All posts by Igotit
打飞机:马化腾教我们的人生课
如果过去的一个星期,你还没有在微信5.0里打过飞机大战这个游戏,那你一定要打一打。
这个看起来很粗糙的游戏,据说早已经上亿人在打。即使是那些对游戏不感兴趣的人,在朋友圈里不断出现的打飞机的帖子后,终究还是难免一试。这一试便会上瘾,尤其是看见好友们逐渐攀升的分数时。
不过,真正打多了这个游戏后,尤其是在分数渐渐有所突破,开始50万、100万、150万后,我才这明白,这个游戏不只是游戏而已,其实里面蕴含着很多道理,且把它们算给马化腾,当作他教我们的人生课吧。
很多人以为这个游戏是打飞机,可真正理解了这个游戏的人都明白,这个游戏其实是躲飞机。
刚开始玩的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想把所有屏幕上的飞机都扫尽,尤其是那些小飞机。殊不知对方的飞机是无穷尽的,错过一架还有后面的一架,这100分没有得到,就抓紧去抢下100分。人们总会为擦肩而过的东西耿耿于怀,总想把一切认为该抓住的东西都抢在手,最后可能却反而得不偿失。其实机会是无穷的,懂得放弃一些,才能够看到后面的精彩。
过了这第一道关卡,打下20万分已不成问题,这时将面临中型飞机的冲击。如果你上过100万分,你应该知道最后真正的拿分来源就是中型机,但最能要你命的也是那种快速俯冲的中型机。其实面对中型机,你最应该做的是培养距离感,知道在多远的距离外你能够消灭对方,而过了那个界限你就应该立刻躲避,任何逞强只会导致机毁人亡。清楚认识自己的力量,打出有效的进攻,躲避无谓的牺牲,这是第二道关卡。
在前两道关卡中,你会有机会获得双炮和炸弹的道具辅助。双炮的作用是增大了有效进攻面积,提升了火力,中型机的威胁基本不复存在;而炸弹则更是关键时刻保命的玩意儿。但道具不是银弹,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很多时候,成也道具,败也道具。
首先双炮并不会一直存在,一番满屏横扫后,能不能重回正常的轨迹,实在是考验人的情绪。那种迅速获得的力量,很容易带来错觉,以为已经可以纵横天下,无敌于世,这种时候横扫一切的欲望又开始膨胀。而一旦你受到诱惑,再次释放出前面已经收敛的贪念,一架快速中型机冲下,你却不知躲避,失败也就来了。没有双炮还不一定会早亡,有了双炮后春风得意马蹄疾反而死得更快,这真是一种讽刺。
而炸弹在手时,会容易产生一种错误的安全感,似乎所有的危险都可以随时化解。其实错了,放出的炸弹只能当时保你不死,却并没有改变局势的依旧严峻。炸弹是有限的,最多只能积攒3颗,如果你发现只能连续靠释放炸弹来生存,那说明现实的复杂局面,早已经超出了你的能力控制范围。如果你无法快速找到适应的办法和应对的手段,炸弹用完之际,也就是游戏结束之时。
炸弹也是拿分的好办法,炸掉一屏的飞机马上就能拿到大量分数。只不过很多人没有耐心,面对一屏小飞机时就把炸弹都扔光了,等到后面有大鱼来时,却没有了下叉的机会。因此,不要急于眼前小利,应该将能量蓄积,在面对真正的机会时,再爆发出来。
如果你的目标至少是100万分,那么在100万分以前,道具其实都只是自我修炼的工具。越是能不依赖道具活得更久,高分才越可能实现。当到了100万分以上时,道具的作用会被放大很多倍,彼时你才会体会这两样道具的作用。
当分数上了50万以后,其实局面的变化已经不会太大了,能拿到50万分,还是150万分的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一直活着。
当大量的大型机、中型机成堆地冲向你时,你明白你是根本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击落的,有时甚至连一架也不要想击落,唯一的办法就是躲避。只有避开这些巨无霸们的冲击,在夹缝中精确地腾挪,才能够活下去,才能够等到机会的来临。
机会就是再次拿到道具。
到了后期,大型机不断冲击,想要存活基本只能偏安一隅,躲在角落等待机会。普通的子弹火力顶多用来活命,此刻保持击落小飞机获得基本的分数增长即可。而一旦有机会拿到双炮,就应该果断出击,用双炮去扫落尽量多的中型机来充分拿分。面对大型机,首先要躲避,但如果出现速度缓慢的大型机,那就立刻毫不留情地给予快速消灭。
至于炸弹,此时的作用绝不是用来保命。你应该时刻观察有没有足够的飞机同屏,看准时机,用一次爆炸来获得尽可能多的分数。而当有新的道具来临时,用一次炸弹清屏,去拿到你本来拿不到的道具,也是可选的选择。
精细躲避,顽强生存,然后抓住道具的优势快速出击取分,这就是拿高分的基本战略。
但是也不要忘了游戏外的诱惑,这个诱惑就是排名。
在好友的排行榜中超过谁,甚至排上第一名,这是一个很有诱惑的目标,很多时候也是一个激励自我的最有效的东西。但问题在于你一旦跨过去,这也很容易成为松懈的理由,似乎只要超过自己看得见的那些分数,就可以终结了。想一想,是不是有很多次都是在超过了自己努力想要超过的那个分数后,很快就在游戏中死去了。而当你在排行榜上再度落后时,你就会发现,重新从零开始是多么可惜,当初多坚持坚持该有多好。
这只是一款简单的游戏,可能很快就会再无人问津。如果你打完它的同时,还能思考点别的东西,或许也就没有辜负马化腾的一片苦心了吧。
为什么记账总难长久?
你平时会记每天的账吗?比如今天吃饭花了多少钱,昨天买衣服花了多少钱,前天看电影花了多少钱。如果你真的在一笔笔地记账,很不幸地告诉你,你离放弃不远了。
为什么很多人都尝试过个人记账,但终究都放弃了。最常见的理由是没有毅力,不能坚持。没错,这人性的弱点总是每个人都难以回避的原因之一。也有说没有好的工具可用,记起来不方便,其实除了最原始的纸笔记录以外,Excel文档记账大法,以及各种五花八门的记账软件应用层出不穷,各种开发者绞尽脑汁地创造方便与简捷,希望你长久地记下去,但大家还是放弃了。
所以,我必需说,这些理由都不对。
真正的理由
其实真正的理由很简单:个人记账与会计原理的冲突。
我相信很多人开始记账的时候,一定有个很美好的理由,或者说目的,尤其是那些初尝记账软件的人,这个目的就是想知道自己的钱都是怎么花出去的。但实际上呢,这个想法很快就变成了“记日记”。日复一日地记录每笔开销,不做任何进一步处理,使记账很快变成为了记而记,然后这种琐碎化的事情很快就会让人厌倦、放弃。
当然不少人还是能往前再走一步的,就是根据自己记录的开支情况,来进行统计分析,来了解自己的钱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如果有心的话,还能对接下来的花钱提供一个参照,对支出有个计划,此所谓预算。一些软件应用看似也提供了这样的功能。
可问题是大部分人对会计原理一无所知,也基本没兴趣去学习会计知识,所记下来的流水账目,如果不做进一步的处理,对统计分析其实根本无法提供有效的支持。等他们终于遇到这种问题后,就会幡然醒悟:原来我自己分析的、软件应用帮我分析的,根本就是错的。
既然目的无从达到,那前面的记录又还有什么意义。那么在这个无意义的基础上,即使你拥有一堆简单、快捷、美丽动人、甚至是能不断刺激你坚持下去的好工具、好软件、好应用,又有什么用,它们只是把你更快地送向终点而已。
那个终点叫放弃。
实际的例子
你可能奇怪,为什么未处理的、简单的流水账目不能用来对统计分析提供支持参考?来举几个实例吧。
比如很多人不了解的消费与资产购入的区别。如果8月20号买了一辆3000块的自行车,普通人可能就按当天消费了3000元来记了,细致一点的人顶多再加个标签或者分类。如果只是按流水来画表格、画饼图,等到了年底时就会发现,“怎么我8月份花了这么多钱”。
而实际上这笔3000元的支出不能算作消费,应该是固定资产购入。假设这自行车能用个5年,应该另立一个资产账户,计入3000元,然后逐年折旧扣除600元。
因为它是资产,你随时可以把它卖掉换回现金来,由于是二手,可能损失一些,但如果遇到“好下家”,搞不好你还可以赚一笔。
所以如果接下来的9月份,你把这自行车以2500元卖了,请问你8月份究竟花了多少钱?你会在9月记一笔2500的收入吗?或者一笔-2500的消费?如果刚好9月份的各项开支加起来还没有超过2500元,你回看账目发现9月的流水居然还是正的,真是谢天谢地啊。
如果你认为直接把8月当时的买车钱改成500不就完事了,不好意思,如果你不是9月卖的车而是两年后的某一天卖的呢?你不会到时再翻回两年前的账本,然后改个数字吧。
这还只是一辆自行车而已,很不幸,你9月买了沙发,10月买了书柜,11月摇上号买了汽车。是的,这些都不是消费,是资产购入,你无法记入记账软件的消费栏。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8月30号那天,你去到超市里买了一大堆东西,各种吃的喝的用的,临了用信用卡刷出去2000元。这一堆东西足够你一个星期甚至两个星期之用。然后,你开心地将2000元记到了账本里。
好了,问题来了,8月31号那天当你回看流水,你会发现,“怎么我8月份花了这么多钱”。可实际上呢,这堆东西你只在8月用了2天而已,大部分的东西都是9月消耗掉的,把2000块的支出记到8月,8月实在很冤枉。要知道,如果8月30号那天你只买了100块的东西用2天,9月1号那天再去买1900块的东西,生活会是一样的,可账就差远了。所以如果只是流水账,反映不出你的账务实情。
而这些东西,单纯靠软件应用是无法帮你的。你必需将2000块是如何使用的细目也进行输入才行,比如像上面那样具体8月用了多少9月用了多少。如果不幸的是这2000元的物品可以细分,比如有300块的食物一个星期吃完,300块的电扇是资产另计,300块的日用品预计可以用3个月,600块的公务开支回头要去报销,500块的一双鞋马上另有故事……好吧,你说你不想这么细致,所以啊,流水账无法反映你的账务实情吧。
更不幸的是,这还要看你是否考虑应付账款的问题。因为你是用信用卡付的款,在8月30号那天你并没有真的掏钱,通常情况这笔支出会进入9月的信用卡账单,然后10月初再到银行还款。就在还款日到来的前一夜,你选择了信用卡分期付款……
好吧,先不讨论分期付款及随之而来的利息手续费怎么记的问题,既然是应付账款,极有可能就有变化,比如那趟超市购物中,那双鞋其实你一直没开封没穿,9月某天,你拿去超市居然成功退掉了,500元会15个工作日内退回你的信用卡。于是,还款日那天你还是得付2000元的账单,600块的公务开支已经报销回来,10月份还会有一笔500元的应收账款,那么你8月究竟花了多少钱?
如果继续让我举例,我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或者你也有自己的例子。这就是你为什么总觉得没有一款顺手的记账软件,总有实际的问题让你无法记录,或者直接点说吧,光记是不够的,你还得会按会计方法来处理各种具体问题。
简单复杂悖论
“你说的那些什么会计的东西,XXX应用就能做到。”
能完成复杂的会计工作的软件早就有了,可你看新冒出来的记账软件却主打简单,为什么?道理不言自明,不是那些软件不懂怎样去做财务软件(或者真有不懂的,呵呵),是他们不愿那么做。做那么复杂,用之前还要先学习会计原理,你觉得还有多少非专业人士会用呢。
可是,那些漂亮地解决了快速记流水账的应用,在帮你迈过了烦琐这第一关后,却依然会在后续的无效性上倒下。用最快的速度记一堆再也不会看的账、记一堆分析结果根本不正确的账,意义何在?
复杂了,连用的人都没有了。简单了,无法解决会计问题。终究,大家就不记了。
怎么办?
那怎么办?扔掉纸笔,卸掉应用?别那么悲观。我的看法是,如果要记账,那就应该明确你记账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就是无理由想记,那就记好了,就像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一样。要是终有一天你卸载了所有记账软件,也不要紧,很多从来没有记过账的人也过得很好。
如果你的确希望清楚掌握收支情况、资产变化,那就学习一下基本的会计原理,懂得如何按会计方法来统计分析、制作报表、制定预算。只是这样必然会花掉你不少时间和精力。
当然你也可以考虑本文后附的#Bonus额外好礼#。
结语
记账这事情,总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你决定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始记账前,不妨先考虑一下,怎样的记账才能让你的生活更美好。
#Bonus额外好礼#
其实你也可以只记录特殊的交易类型,比如信用卡的刷卡支出最终会集中到一起形成账单,不妨只是记录下每一笔刷卡交易,这样平时可以随时查寻可用额度,账单来了也可以对账检查。我的iPhone应用《信用卡小管家》就只关心这种记录,与其记一堆需要花大量精力用会计知识去分析的账目,不如把刷卡交易记清楚,把分期付款理清楚,等出了账单后,在应用的提示下能确保不错过还款,这不是才更有实用价值吗。
用微信扫一扫,即刻前往苹果App Store下载吧:
我的背包
其实七月底的某天,我那个Nike的双肩背包,就背了七年了。
时间太久远,具体是哪天已经有些记不清了。当然,如果我真的想搞清楚,还是有办法查的,因为只要查到第一次拿到美国的签证是几号,再推算一下就可以弄清,但我此刻却没了那个动力。
年初的时候,就想写这篇博客来着,因为正好可以合上那句“背了六年半”的歌词。只是一拖再拖,终于背满了七年,才不想再拖下去。很多时候,一些事情不做并不是因为不想,Todo List也一直在提醒,但我却会选择快速关上,或者选择另一件紧急却并不重要的事情先做,真是奇怪。
这七年来,唯一和我一直相伴的,大概就是这个背包了,不论是在穿越北极的班机里,还是在高速南下的列车上。每一次出行,它都总能把我最在意的物品归整在一起,保护到下一个目的地。我几乎忘了它的存在,却离不开它的无时不在。“它已熟悉我的汗,它是我肩膀上的指环”——是的,此刻的我才完全明白这些歌词的含义。
终于,它还是开始磨坏了。在和我身体接触最紧密的地方,从破口,跳丝,到大面积地崩线,我越小心翼翼,却越不能阻止破损的面积越来越大。有天我试图把缺口裁剪一下,裁剪得好看一点,像是本来就有个缺口。可惜,裁剪完的边缘变得倒刺横生,就算隔着衣服,也能让我的后背时不时被扎痛。我不死心,用火苗去烫那些网丝的倒刺,居然很有效,尖刺熔化收缩起来,变成一个个圆团,没了锋利,倒显得圆滑。可是没多久,圆滑磨尽,那天它偷偷地在我后背上,把衣服刮得满目疮痍。
是的,我知道虽然它“旧得很好看”,但我不会让它“陪着我腐烂”了。于是,我想找一个和它一模一样的背包。我去淘宝搜索,我去门店寻觅,很可惜,Nike已经用新的款式替代了它。那些新版要么花样翻新变得五颜六色,要么节省材料减少配置,再没有像它一样能装耐用没有多余的修饰的款了。
惯性的力量总是很强大,一旦当你已经养成习惯,你就失去了尝试其它的力气。其实在买那个Nike的同一天,我还买了一个Adidas的单肩包,只是这些年来,这个包我总是不能喜欢上,总觉得没有双肩省力,不够能装东西,无法分类仔细,哪怕其实更结实更耐用。
但是从六年半已经拖到七年了,我知道是必需换一个新背包的时候了。既然时间已经改变了设计,我不应该再纠结哪个款型。那天京东的促销,我终于又找到了一个非常满意的Targus双肩包,Macbook Air放在里面严丝合缝,手机也有了专门的口袋,拉链变得更容易滑动,肩带也更加宽厚省力。我已经开始“每一天陪它上班”了。
只是我不知道这个新款背包能否再陪伴我七年,再陪我去地球上那些我还没踏足过的地方留下痕迹。又或者我不该去担心这些问题,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它“摩擦留下的图案”,“却成为我身体另一半”吧。
我已经迫不及待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帮助人们死去
Michael Sandel教授的公开课《Justice》当年火得不行,估计大家都看过。他的课程里讲过一个事情,我觉得值得思考。他说如果一个国家不建议大家少抽烟,反而是鼓励更多的人抽烟,对这个国家的整体医疗卫生状况是好是坏?
吸烟的人更容易患病,比如肺癌,这样这国家都是病人,显然状况不好。
但其实可能相反,因为通常烟草都是利税大户,更多的人抽烟,显然政府就能抽取更多的税,相应的就能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医疗上去。更重要的是,正因为吸烟容易致病,如果还加以鼓励,烟民将更容易提早死去。这样就能节省大量的医疗支出,而能将医疗资源用在其它方面,这对于那些不吸烟的人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但是,这样可以说相当不人道,毕竟如果吸烟会导致大量的人死去,政府岂能是加以鼓励。但在一个常被抱怨一切问题都是人口问题的地方,如果想要人口和平地迅速减少,像鼓励吸烟这样的事情,其实未尝不是政府想做的,无非是不敢做或者说不敢明面上放开手脚地做。
所以,以一种纯实用角度、毫无温情的目光来看待政府的一些行为,似乎不难得出,政府很多时候的不作为,恰恰正是在给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即让更多的人死去,甚至是尽快死去。
比如容忍中医的各种坑蒙拐骗而不加以规范乃至取缔。
显然,让所有的公民享受到医疗保障是政府应该做的,但需要大量投入,政府并不情愿。这时他们鼓动一部分迷信中医的人去选择那些不靠谱的手段,这未尝不是他们的一种甩包袱的“好办法”。一方面政府不用投入太多,一方面病人不会有太大经济压力从而埋怨分配不公,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不靠谱的治疗加快了病人死亡的进程,客观上就省掉了社会的整体医疗负担,且政府还不会被骂被追责,因为病人恨的只是没有找到神奇的偏方而已。
前不久北京那位引起关注的袁姓女孩自杀案,可以做一些参考。从后来的新闻报道来看,袁父治疗重病而产生的巨大负担,是逼使她最终选择轻生的重要原因。北京著名医院的现代化医疗手段使袁父的病情得以缓解,治疗费用高昂但又无法根除,这产生了一种不能不治,治又难以承担的局面。整个家庭的节奏被完全打乱,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你可能会说,这是政府的责任,政府为什么不管,医保为什么不能照顾到北漂、农民?社会的救助机制去了哪里?没错,这些都是政治正确的质问,也应该质问。但这里我要假想另一种情况。
如果我们假想这一家人都笃信中医,从一开始就在家煎药熬汤用各种中药秘方偏方来进行治疗。于是,一方面可能家庭的经济压力不会那么大,另一方面袁父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缓解而迅速病故,也就没有后续的各种问题了,政府甚至都参与不进来。
所以这样看来,政府发展现代医疗,因为资源的不平衡,反而可能产生各种社会问题,比如病人缺少治疗费用、没治好产生医闹甚至杀医等等。反倒是发展中医,却能让问题消解在社会之中,尤其是让病人加快死亡,某种程度上,让政府和家庭都消解了负担。解决不了的问题,又不能嘴上说不给你解决,于是,把你推向另一种你可能会迷信的体系中去自生自灭,这简直是绝妙的手段。
这也就不难解释,似乎政府对中医的发展还保有相当的兴趣,除了“尊重传统文化”这种虚伪的政治正确以外,甩包袱无疑是更重要的原因。
一个医疗案例的解决有两种,一是科学技术进步攻克了病魔,一是病人死去治疗停止。把人们推向后者,显然极不人道。这虽然毫无温情可言,但却极端的实用有效,如果你还愿意配合,那可真是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