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IT与互联网

如何备份和恢复Switchy的设置

Darwin Proxy Switchy!是Google Chrome浏览器上非常好用的一个扩展,用它可以定义不同的代理配置和规则,然后通过规则来自动匹配是否使用代理,以及使用哪一个代理配置。

safe 不过当规则定义得越来越多以后,在不同机器上备份和恢复已经设定过的规则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可惜的是,虽然Switchy扩展提供了这个功能,但实际使用下来却没有效果。

查看扩展的源码,发现在options.js中, 作者把导入设置的代码给注释掉了,理由是“for security concerns”:


// for (var optionName in options)
// localStorage[optionName] = options[optionName];
//
// Settings.setValue("ruleListEnabled", false); // for security concerns

所以,直接使用扩展的恢复就没有效果。

Switchy扩展的作者已经快一年没有更新这个扩展了,等作者去完善这个功能,还不如直接用简单点的方法解决。因为设置都保存在扩展对应的local storage文件中,我们直接把Switchy的这个配置复制到目标机器中去,其实就可以共享Switchy的所有设置。

如果你使用Windows,点”开始” – “运行” – 输入:

%localappdata%\Google\Chrome\User Data\Default\Local Storage\

可以看到一堆名称类似于”chrome-extension_XXXX_0.localstorage”的文件,XXXX是各个扩展的id,Switchy的id是caehdcpeofiiigpdhbabniblemipncjj,所以对应这个id的文件就是我们需要备份的配置。

把这个配置文件复制到其它电脑上的相同位置,覆盖掉同名的旧文件,再重启Chrome浏览器,所有的代理配置和规则就会映入你的眼帘了。

完成任务来增加Dropbox免费空间

Dropbox是我最喜欢的同步工具,之前已经写了好几篇有关它的文章,也吸引了不少朋友加入使用。而如何获得更多的免费空间,也是我一直在关注的。

Dropbox的默认免费空间是2GB,显然这相当不够用。好在Dropbox给免费账号提供了增加免费空间的办法。如果你用我的邀请链接来注册,则注册后就可以得到额外的250MB。而后每邀请一位新朋友又可以多获得250MB的空间。但现在已经有Dropbox账号的朋友已经相当多了,而且普通用户因为注册时可能需要翻墙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又很难发展进来。现在好了,Dropbox提供了直接增加空间的途径。

访问https://www.dropbox.com/free,可以看到Dropbox提供了4个任务,只要完成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免费空间奖励。

第1和第2个是将Dropbox和自己的Twitter、Facebook账号关联起来,这样可以分别获得128MB的空间。

第3个是在Twitter上Follow @Dropbox,可以获得128MB。

第4个是填写一句喜欢Dropbox的理由,提交后获得128MB。这个任务完成后,又会出现一个128MB的奖励机会,就是把这个理由Tweet出去。

算下来,完成这些任务一共可以获得640MB的空间奖励,相当于新邀请3个好友来注册。如果你的免费空间还没有填满,就赶快行动吧,给自己的账号也加点容量。

如果还没有Dropbox账户,别忘了用我这个邀请链接来注册,这样我们都可以额外获得250MB的免费空间:http://db.tt/HPvz8NP

他们UGC,我们UUC

这两天作家们揭竿而起,向百度发起总攻,声势不小。其实韩寒自己也说,当初Google Books只是提供检索而且还分账,可却被众作家们弃之如蔽履,直到现在遇到了李总,才发现碰到了大流氓,才想起了谷歌的好。不过我并不想就事论事,倒想来说说这后面的业务模式UGC(User-generated Content)和UUC(User-uploaded Content)。UUC是我在这里照葫芦画瓢造的个名字,见笑了。

2005年,彼岸Web2.0风起云涌,一时间网站如果不是个Web2.0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支撑起Web2.0的就是所谓的UGC,依靠用户创作内容并分享,以取代以往的1.0时代网站编辑决定内容。随着用户参与的增加,内容的制作和分发都会呈几何级数爆增,进而带来网站的迅速窜红。大家用Blogger分享文章,用Flickr分享照片,用Youtube分享视频,用del.icio.us分享有趣的网页,用Digg分享新闻,用Wikipedia分享知识,用Twitter分享自己的只言片语。因为用户自己创造并消费内容,所以网站不用再依赖于编辑,不用再全部承担内容的制作和购买。而且因为用户的参与度高,用户体验也非常好。这正是当时Web2.0大暴发的原因。

但很快这些在国外发展如火如荼的网站纷纷被拒之门外,国内用户一片唉声叹气,却也无可奈何。虽然大家有各种办法依然可以翻墙上去,但写的文章、传的照片视频却不能被其它用户正常访问,时间长了,还是会失去动力。客观上,这却给国内的各模仿者提供了天赐良机。基于C2C(Copy-to-China)模式的国内互联网,自然不会错过这一波浪潮,上面提及的所有网站,在国内都有模仿者。

我一直想,如果没有长城存在,国内互联网会是什么光景。大家真的公平竞赛,透明对决,是不是一定会如eBay那样颓败于淘宝。我觉得在Web2.0上不会,至少会有激烈的竞争,而且胜负难料。尤其如Twitter,如果没有被封锁,且很早就官方提供中文版的支持,很难想像后来的微博们能那么轻易地攻城略地,建立起那么高的用户基数作为堡垒。当然,这也要看彼岸那些网站们对待中国市场的态度,如果他们不明白本土化的重要性,也不好说会不会走eBay的老路。

可没有了国际竞争的国内UGC网站是否过得很舒服呢,显然很痛苦。要知道新浪运营微博,得要用相当庞大的审查队伍在后台做保证,这点是如饭否、Yupoo之类的创业网站的不能承受之重。我常在论坛上看到有人想做很有创意的UGC网站,但后面的跟帖,总是善意地提醒UGC好虽好,成本低,扩张快,但审查关难过。所以最终很奇怪地发现,天朝成功的UGC基本都属于各个巨头。而被审查的UGC还能激发用户的热情吗,这个问题很难说,不过命门被人抓着,自然怎么都感觉使不上力。

于是,新的评价出现了,天朝用户就是喜欢索取,而不喜欢贡献,不然怎么解释Wikipedia各种语言的条目数排名,中文连前10都进不了呢。可请别担心,百度百科上的条目数可一点也不少,因为我们创造了新的模式,我这里叫它UUC,用户上传内容模式。

说UUC之前,先讲一个以前在水木上看到的帖子,印象非常深刻。当初百度刚刚推出博客服务时,有人在水木的IT特快上发帖,抱怨说提供的界面模板很少,而且都很丑。一堆冷嘲热讽的跟帖后,闪光点出现。一位站友回复,百度应该把QQ空间的模板全部抄一遍,然后搞个网友模板大赛,再顺理成章地把抄来的模板作为网友参赛作品添加到模板库。多么好的商业头脑啊,你我怎么就想不到。

其实UUC也是某种意义上的UGC,只是UGC终归讲求点原创,而UUC则是纯拿来主义。典型代表包括bt、电骡、百度百科、百度文库,还有前几年的视频网站。既然创作内容有风险,那就传播点没风险的书籍、音乐、电影。而“娱乐至死”的网民们,也乐得其所,很开心地消费着这些免费的大餐。

不论是视频网站上的电视剧数量,还是百度文库里的书籍数量,用户上传的量都是惊人的,这不免不让人怀疑,所谓的“用户”是否真的存在,还是网站假托用户上传之名自己传的。何况就算真是用户上传的,是否就可以滥用避风港原则,而故意纵容呢。可惜,这样的疑问激不起一丝涟漪,网站们依旧我行我素,收录新内容的速度甚至越来越快。

UGC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专业人员的话语权。以往作家才能写书,现在草根也可以写拥趸无数的博客,以往明星才能上镜,现在谁都可以录制火爆屏幕的视频。虽然专业人员的话语权削弱,但长尾上的创造力却被激活,更多的人开始动手动脑,参与其中,反过来促进了创作,作家们音乐家们电影制作者们也更有创作的源泉。

而UUC则是要革掉专业人员的命。网站们把人家辛苦创造的作品,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复制粘贴过来,转身向用户免费分发。网站不费分毫力,却坐拥海量的用户和高额的回报,那些真正的创作者,却只能喝西北风。而草根呢?免费的盛宴都吃不过来,自己还做什么家常菜。

如果你也偶尔会上QQ空间,估计也会发现,本来想看看朋友同学们最近生活中有什么新的趣事,却常常看到的都只是转载、转发。大家已经习惯在看到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后,轻轻点一点鼠标,优雅地分享到自己的文章列表,而还坚持原创的,越来越少。

可笑的是,大人们却还成天口沫横飞地清淡什么创新,什么中国创造。这种环境下,大家显然只能一笑了之,笑而不语了。

改进新浪微博共享书签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都直接提供了分享按钮,但难免还是有不少“老土”或者新浪的竞争对手,并不提供一键共享到微博。其实新浪微博提供了一个共享书签,可以用来分享任意页面。有点del.icio.us的意思。

但实际使用下来,这个书签的功能还可以做一个小改进。因为通常在分享文章时,大家都喜欢引用文章的核心观点或者文章里最精彩的一段话,而这个书签并不提供这功能,大部分的分享按钮也不提供。所以我就来略做一下改进吧。改进后,只需要先选定一段想要引用的话,再点击书签,在弹出的页面里,就可会自动引用这段话,再加上文章标题和页面地址链接。

改进后的书签代码:

javascript:(function(){
window.open('http://v.t.sina.com.cn/share/share.php?title='+encodeURIComponent( '%E2%80%9C' + window.getSelection() + '%E2%80%9D%20%E2%80%94%E2%80%94%20' + document.title )+ '&url='+ encodeURIComponent(location.href)+ '&source=bookmark', '_blank', 'width=600, height=400');})()

改进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document.title前面再加上window.getSelection(),并按常见的引用习惯,在引文两边加上全角引号(“”),引文和标题间添加破折号(——)。这下分享起来,会更方便了吧。

分享到新浪微博

可以直接将上面的链接,用鼠标拖放到浏览器上的书签栏,目前Firefox、Chrome、Safari浏览器都支持。

iPad将来会怎样

看完完整版的iPad 2发布会视频,印象很深刻,对这款苹果的最新产品,也是口水直流,谁又抵抗得了呢。不过,尽管乔布斯使用了无数个“dramatical”来感叹iPad 2的精彩,我还是不禁产生了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发布会开始不久放了一段世界各地的各种人群在各种场景使用iPad的画面,看完后,不禁感觉到其实人们并不是在用iPad,之所以iPad出现在那里,只是因为还没有替代品。而大家真正在做的,其实就是解决各种场景下的问题,上网、浏览照片、玩游戏、看书、乃至医生用来辅助看病。难道这些用笔记本不能解决?当然可以,只是以前虽然可以用笔记本解决,或者用上网本解决,但很蹩脚,不好用,现在有了iPad,更简单更方便地解决了大家的问题而已,但核心依然还是解决问题。

当人们用平板型电脑替代了传统、并养成了习惯后,iPad就成了一种应用场景,一种使用方式,一种标准,此时手中所握的,是不是一定要8.8毫米厚,是iPad还是Xoom,将不再重要。那个时候iPad的不同点将只是设计哲学,就好像现在的Mac,而用户最终还是回归本原需求:解决自己的问题。今天大家手中的笔记本,不论什么品牌,只要能做你想做的事情,它们作为工具的本质都会回归。

过年的时候给我妈买了iPad,最近听她说她这段日子玩愤怒的小鸟玩得很投入。我很高兴,心想这个礼物真是买对了。昨天在网上跟她说iPad 2已经出来了,她觉得有点可惜,说还不如等几天直接买二代。

其实她不知道愤怒的小鸟在我更喜欢的Android平台上也有,我在我的手机Milestone上就装了。如果Xoom出来得早,价格也合适,我说不定就会买Xoom。

我想iPad现在只是在创造并培育一个市场,当这个市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仅仅有设计和外观,不会再成为主导。因为即使Smart Cover再酷,普通的皮套也很好用也更便宜,何况用户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在晚上睡觉前可以玩一下愤怒的小鸟的电子设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