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看的所有电影

order neurontin online 依例,每年都在博客上记录上一个年度所看的所有电影。转眼这已经是第4篇了。本来早就应该发了,可是如上篇如讲,空间被封一直没法发,加上过年什么的,一下子都快拖到3月了。

Lyrica order form 还是来说说看的片子吧。没想到09年又看了一遍“The Onion Movie”,这片子实在是非常之恶搞,比胡戈的那些恶搞片水平那是高哪去了。难得去电影院看了两部片子,就是“十月”和“三枪”了。老实讲看得挺过瘾的,反正明星一大堆,内容还不算太乏味,看看解解闷其实正好。我越来越觉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只要简单、娱乐就行,快速过瘾,快速遗忘就对了,这样下次电影台再放的时候,还可以再过一次瘾。

其它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喜剧片和动作片,明显和前几年不一样了。那会儿还涉猎一下文艺片之类的,现在看电影越来越娱乐化了。

今年一部电影都还没有看过呢,包括大家热烈捧场的阿凡达,也不知道下线没有。看的电影的总数,逐年下降,06年的时候还有81部来着,09年都只有19部了。电影这种娱乐方式真是逐渐淡出我的选择了。

  1. 不许抢劫
  2. John Tucker Must Die
  3. 非诚勿扰
  4. 赤壁(上)
  5. The Rock
  6. Black Gold
  7. I Love You, Man
  8. Role Models
  9. The Onion Movie
  10. After The Sunset
  11. The Trueman Show
  12. Nanking
  13. Van Wilder 3: Fresh Man Year
  14. 十月围城
  15. 三枪拍案惊奇
  16. Good Luck Chuck

重生

说重生有点夸张,但是也比较切合了。当然我说的是网站的重生。

之前的空间是共享IP,用了那么久一直都无事,没想到去年也乘着网络“红风”,给封锁了。我自己的和朋友们的站点当然没有什么不得了的需要封锁的,但同一IP下其它人挂的问题网站就真多了去了。被株连地封锁真不爽。

总算抽出时间,挪了窝。搬家的工作真麻烦,即使是虚拟的搬家。一边要突破封锁,一边要重新配置,好不手忙脚乱。

好了,既然现在访问和管理都方便了,更新的频率也会跟上来的。嗯,憋了很多话题要写,且看我慢慢道来。

Google中国将要巨变吗?

这两天连续看到消息说,一说Google中国将要撤除研发中心,又说Google中国与巨鲸的合作将要中止。虽然消息都没有最终确认,但这些消息的产生、流传,已经说明,李开复所倾心打造的Google中国极有可能将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不过,这条路从一开始似乎就是必然的,只不过李开复的原因,才来得晚了很多。

在我看来,李开复当初就不是要把外国产品卖到中国来,而是要来创业,要用新模式打造本土的Google式的公司,而非一个简单的中国版Google。李开复当初回国来创办Google中国,绝不是仅仅是要来帮Google来开拓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是他想把Google的那种新的文化带到中国来。所以你会发现媒体上的李开复一直都在强调Google的工程师文化,以及强调从总部得到的5000年的市场培育的耐心(也就是不着急盈利的耐心),极力打造的是类似于总部的工作环境,个性办公室、精美的餐厅等,从而提供让工程师自由的创新发挥的平台。

创新模式在他看来非常重要。微软的模式也可以成功,但需要更多的人,更长的时间,而且微软耕耘的PC领域相对来说让人觉得代表的是上世纪90年代甚至80年代。而Google的模式,需要的人更少,需要的时间更短,所处的是互联网这个当前最热门、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代表的是最新的文化和创新方式。他常在电视上对比微软和Google,“前者是几万人花5年的时间打造一个航空母舰,而后者是几十个人花6个月时间做一辆跑车”。因为Google的产品特性,几个或者几十个中国工程师,在6个月到1年的时间里打造适合中国用户的产品的策略,肯定是可行的。将这种Google的创新模式带入中国,来做本土化的拓展,才是他真正想做的,而且做好了,可以借助Google的品牌和平台,也更容易获得巨大成功。他现在做创新工场的思路,也依然就是Google模式的延续。

但Google总部不需要这样一个本土公司,这种军阀割据式的市场开拓,对Google自身价值观的传播,没有作用,更可能有反作用。像做谷歌音乐搜索,这种绝对只适合于中国市场的模式,对于Google全球来说,不可能有推而广之的效应,何况即使在中国市场成功,能贡献的收入规模也达不到要求,食之无味,还不如弃之了事。这类的冲突,李开复在时,还可以平衡,等到他离开后,现在的变化也就是迟早会来临的了。那些与其说讨好中国用户,还不如说讨好中国政府的本土化,虽然使中国用户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使用Google的产品,但也实际影响了Google真正的价值观的输出,长久来看,Google不可能越来越容忍。想想Google Maps多早就提供了中文版本,可是因为政策问题,特有的卫星地图偏移问题一直存在,大概一年前,才被用技术手段处理好。这种非常本土化的问题,恰恰并不是技术问题,很难想像想要推广信息自由的价值观的Google,会容忍不断地开小灶解决这种“伪问题”。当然,更不用说越来越严格的搜索结果自我审查了。

尽管如此,如果Google就此放弃这种无奈的本土化,对于每一个喜爱Google的产品和欣赏Google文化的用户来说,可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麻烦。Youtube、Blogger、Picasa、ghs.google.com……我不希望这个列表越来越长,但如果没有了本土化的缓冲和平衡,立场的差异化会不会带来更剧烈的效应,实在不能不让人更加担心。

英雄壮举与悲歌

仅仅两周的时间,我的家乡——荆州,在98年那场大水之后,已经好久没有这么高的媒体关注度了。从开始让人感动落泪的英雄壮举,到接下来让人愤怒的“挟尸要价”,实在是让人心情跌宕。

长江宝塔河,这个我从小长大的地方,今年5月回家我还到过那片江滩,还在感叹三峡大坝修好后,截住了泥沙,混浊的长江水开始变得清亮。可就是这片江水,表面平静,江下却暗流涌动,熟悉的人都知道,水下有漩涡,非常危险。

说起来,我小时候就差点被这片江水卷走。当时我坐的小船式的游泳圈,被浪花给打翻了,人一下子栽进了水里。人多水浊的江水,很快就会让人失去踪影。幸亏,我爸跳进江水后,摸到并抓住了我的腿,一把将我提了上来。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爸回家后,连吐不止,那种惊恐、紧张和疲累,没经历过是不能想像的。从那之后,虽然在长江边生活了20年,但我和我爸再也没下过长江水。

所以当我看到报道说英雄们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跳下江水救人时,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要知道这真的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在救人啊。我想在他们决心下水救人之时,根本不知道,也没有考虑过那片江水潜藏着多少杀机,但就是那种英雄的勇气,那种救人于难的精神,在支撑着他们的行动。虽然很不幸,无情的江水吞噬了勇者,但他们的无畏的精神为这个时代做出了榜样,让这个渐渐冷漠的社会,在继续冷漠下去前有了一些惊醒。我为我的家乡能有这样的英雄,而无比自豪。

但是,一边是舍身成仁的英雄,一边就是拿馒头去蘸英雄刚流的滚烫的鲜血的麻木冷漠之徒。那张让人震惊和愤怒的“挟尸要价照”已经传遍了网络,有人说这张照片反映出的残酷一点不逊于任何流血的战争。是啊,你怎么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舍己救人的英雄被吊在船边、泡在水下,而船上的人不是在急切的救人,却像是在讨价还价。一个人要怎样才能麻木、残忍到这个地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明为什么到了今天,还在上演这样可耻的一幕!

被这种反差交织,我有种说不出来的痛苦。

再想想几周前同样让人震惊和愤怒的“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你会看到现在的国人的道德之沦丧,已经到了多么恐怖的程度。为了钱,无论是什么样让人诧异的事情,他们都做得出来。为了钱,他们真的什么都不在乎了。悲凉啊!

今天政府部门出来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调查结果。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对挟尸要价者陈波的处罚太轻,但终归惩罚还是来了,而且我想道德上的谴责还会从四面八方强烈的涌来。对英雄壮举的赞扬和崇敬,对无耻之徒的鞭笞和惩罚,只是开始,接下来对正气的宣扬和催人反思的讨论还会继续,我想这才是整件事情的终极意义。不管是政府,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让这个社会多一些爱和勇气,而少一些残忍和铜臭。

长江啊,养育我的母亲河,你还在远方默默地流淌,下一次见到你时,会有怎样的感叹呢。

提交给Google Calendar的功能请求实现了

功能请求的帖子在这里

之前Google把Contacts的功能从Gmail里独立了出来,弄了个Google Contacts。用了之后发现比Gmail里的Contacts功能要强(现在Gmail里的也更新了,和独立的Contacts功能一样),主要是可以自己定义一些字段,比如联系人的生日或者纪念日。当时就想如果定义了很多联系人的生日,要是可以自动添加到Google Calendar里,然后每年到了时间自动提醒,那该多好,也就不用两边都去各添加一遍了。于是就有了上面那个功能请求的帖子。

现在好了,只要到Google Calendar的设置里,去找一个叫“Contacts’ birthdays and events”的日历,添加一下,这样以后在Contacts里添加的联系人生日,就会自动在Google Calendar里出现了。

第一次给Google发出功能请求,居然就被接受实现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