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Google

Google Drive终于来了

http://livingriver.eu/?page_id=631
昨天Google Drive如期而至,第一时间到它的主页提交了申请。很快,今天凌晨就收到了开通邮件。

Novoyavorivs'k 其实关注Google的人,应该5年前甚至更早前,就不断地在听说关于Google Drive的各种传闻。我当年还用过一个叫GMail Drive Shell Extension的工具,它可以把GMail改造成一个网络硬盘,映射在“我的电脑”中,非常精彩。当时想象中的Google Drive,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真正的Google Drive会是怎样,始终还是没人知道。

没有Google Drive的这些年,网络存储市场风起云涌,网盘的概念也已经并不新鲜,甚至已经做烂。直到Dropbox横空出世,才真正又重新定义了云存储的基本概念。乔布斯一度想收购Dropbox未果,于是苹果的iCloud也加入了战场。而就在前天,微软也更新了自己的SkyDrive,以一种更加Dropbox-style的多平台桌面同步工具的方式参与竞争。

Google Drive是不是也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Dropbox knockoff呢?

安装完桌面端的应用后,第一感觉的确这就是一个速度飞快、空间只有5GB、功能还不如Dropbox的同步工具。但真正了解了Google Drive的功能,并上手用了一天后,我觉得Google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Google Drive其实是Google Docs的升级版,如今再打开后者的主页会跳转到前者。但与以前只能打开doc,xls,ppt,pdf等文件不同,现在的Google Drive在此基础上开放了api,给第三方应用打开了门路。访问Chrome Web Store里的这个页面,可以看到已经有一系列的第三方应用提供了各种文件的浏览及编辑支持,比如照片、视频、思维导图、Balsamiq Mockups等等。

也就是说,Google Drive其实是在给基于Web的应用提供文件存储的基础架构。在一个充分网络化的环境下,当操作各种文件的应用都不再是装在本地的桌面软件,而是在线的应用时,你其实根本不需要再将文件同步到桌面,然后用桌面软件去打开、编辑、保存,将来这些操作全部可以在浏览器里进行。不论你在哪一家公司的在线应用里编辑哪种格式的文件,最终都可以存储到Google Drive中来。

更重要的是分享将变得更为简单,协同编辑也将更加普遍。以后你不再需要和老板在往复的Email中附上不同版本的文档作为附件,而只需要附上一份在线文档的链接,所有的修改、点评、对比都能集中进行,并且可以实时同步编辑同步更新。

所以Google Drive远不是一个Dropbox knockoff,而更是一个潜在的网络基础设施。跳出传统的桌面环境思维,它与其它“网盘”的区别顿时清晰可见。

同步后的Google Drive文件夹里原来的在线文档被命名为.gdoc,表格则是.gsheet。如果你双击它们,就会打开Chrome浏览器访问熟悉的Google Docs编辑页面。不过通过Chrome Web Store安装好Balsamiq Mockups应用后,在本地似乎还没有与.bmml文件关联,目前还只能通过网页里的文件列表来打开。但我想不久后的将来,各种文件格式就会通过Chrome来关联到在线应用了吧。

谷歌那些事儿

从最早听说谷歌要走的风声,到现在也都几个月过去了。从最开始的吃惊,到怀疑,到爆料,到争吵,到指责,到隔空对话,到又一波行情,到现在大幕即将拉开,真是互联网界难得的一场大戏啊。精彩!

之前那篇博客,我还在YY后李开复时代的谷歌巨变云云,结果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意料。什么黑客攻击,内鬼偷码之类的事情,通常都只在香港电影中上演的,没想到当时被拉出来吵了个通透,主角居然还是谷歌。连两会都这么高调地拉谷歌来抢新闻点,看李部长点评起谷歌来那风度给翩翩的,尽展我天朝泱泱大国之风采啊。

尽管今上自主知识产权地创造出“不折腾”的讲话精神,这事还是折腾到了现在,大家问题还是没有答案,谷歌走还是不走?

其实这问题应该也没有那么简单二元,比如研究院撤不撤,手机业务撤不撤等等。当然主要还是google.cn关不关,因为这个关了,心神不灵的大学生搜不到黄图了,焦点访谈就放心了。老实讲,我觉得Google还是希望在华开展业务的,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市场却不去开拓。虽然数据一再显示,在华营收还不及其它市场的零头,但毕竟中国人傻钱多的市场现实还是在那的,李开复“给谷歌中国5000年的耐心”的玩笑也是被接受过的,他们肯定明白市场培育用处和目标,类比微软的放任D版横行以培育市场,IBM的贿赂官员抢占市场等等,谷歌的聪明人应该能学到经营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

而且中国市场不是说谷歌不抢,就是百度的了,谷歌现在还有个“新”对手叫做Bing,人家可是天天都等着谷歌走人呢。谁知道Bing会不会把谷歌腾出来的份额给抢完。到时Bing就算不一定能超过百度,也凭白造了个对手出来,这又何必呢。而且中国市场就是一个比谁流氓、比谁滥的市场,谷歌毕竟还有个不作恶的信条在那绑着,不能那么放手地干,换了Bing来,再加上本来就争着当头号流氓的其它各门户系搜索商,不一起和百度把中国这么点地给闹翻天啊。等谷歌走了将来有天再回来,发现几年不见这已经成了一块完全做烂、不流氓就无法生存的市场时,还想再扛着不作恶的大旗重新开疆拓土,对不起,粉丝们肯定还是欢迎的,只是掏钱的企业主们可能只看疗效,而不关心道德。

再说说政府这边。我相信政府这边非常矛盾,一方面绝对不可能答应谷歌的“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要求,一方面又绝对不想谷歌走。好家伙,占有30%的市场份额都走?除非环境太过恶劣,谁还真跟钱过不去啊。这么恶劣的环境,人家都不敢来了怎么办。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如此之大,眼看着就快顶不住了。要是真顶不住,一升值,谷歌也差不多的时候撤资走人,那么多外资会不会就借机离场算了,套现走人正好啊,在这受那罪干嘛啊。那么这个撤退的模范作用就非常之不好。

今上和谐来和谐去,被人“不是不愿意被嫖,是嫖客要求太多”给抽一耳光,真是在国际上很掉价。关键眼看着没几年了,想想前上最后那几年那风光得,记得01年曾经还是所谓中国人最成功的一年来着,什么申奥、出线、入组织。而现在国内被央企开心炒地皮,国际被外商怒气抽耳光,到处汇率战贸易战地受气憋屈,实在是不能再搞事加堵添乱了啊。

回过头来再说说李开复。好家伙,太佩服他了,走得真是时候,或者说一走还真就天翻地覆啊。波士堂的主持人说他离职后谷歌中国任命了两个话事人,赞美他这么厉害啊,一个人走了要两个人来接手。结果开复玩滑头,说这是你说的,不是我说的哦。事情发生这么久,谁当然都会想把他拉进来一起搅一搅。不过好像一直一来他就在事情初期在微博上发了句话,就再没有什么表示了,当时他说如果船要沉了,船长肯定不会一个人先走。不管怎么说,他现在是幸福的,远离漩涡中心,拿着8亿投资专心办厂。除了睡眠时间还是非常之短,幸福指数肯定还是比彦宏高。

最新的消息说,下周一就有最新进展发布,不知道这消息确不确切。另外还有说4月美国人民代表大会还要拉谷歌去过堂,这个或许应该不假。接下来是会无止尽地纠缠,还是戏剧性地高潮呢?除了拭目以待和保持激动以外,我们好像也做不了什么事情。

Google中国将要巨变吗?

这两天连续看到消息说,一说Google中国将要撤除研发中心,又说Google中国与巨鲸的合作将要中止。虽然消息都没有最终确认,但这些消息的产生、流传,已经说明,李开复所倾心打造的Google中国极有可能将走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不过,这条路从一开始似乎就是必然的,只不过李开复的原因,才来得晚了很多。

在我看来,李开复当初就不是要把外国产品卖到中国来,而是要来创业,要用新模式打造本土的Google式的公司,而非一个简单的中国版Google。李开复当初回国来创办Google中国,绝不是仅仅是要来帮Google来开拓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是他想把Google的那种新的文化带到中国来。所以你会发现媒体上的李开复一直都在强调Google的工程师文化,以及强调从总部得到的5000年的市场培育的耐心(也就是不着急盈利的耐心),极力打造的是类似于总部的工作环境,个性办公室、精美的餐厅等,从而提供让工程师自由的创新发挥的平台。

创新模式在他看来非常重要。微软的模式也可以成功,但需要更多的人,更长的时间,而且微软耕耘的PC领域相对来说让人觉得代表的是上世纪90年代甚至80年代。而Google的模式,需要的人更少,需要的时间更短,所处的是互联网这个当前最热门、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代表的是最新的文化和创新方式。他常在电视上对比微软和Google,“前者是几万人花5年的时间打造一个航空母舰,而后者是几十个人花6个月时间做一辆跑车”。因为Google的产品特性,几个或者几十个中国工程师,在6个月到1年的时间里打造适合中国用户的产品的策略,肯定是可行的。将这种Google的创新模式带入中国,来做本土化的拓展,才是他真正想做的,而且做好了,可以借助Google的品牌和平台,也更容易获得巨大成功。他现在做创新工场的思路,也依然就是Google模式的延续。

但Google总部不需要这样一个本土公司,这种军阀割据式的市场开拓,对Google自身价值观的传播,没有作用,更可能有反作用。像做谷歌音乐搜索,这种绝对只适合于中国市场的模式,对于Google全球来说,不可能有推而广之的效应,何况即使在中国市场成功,能贡献的收入规模也达不到要求,食之无味,还不如弃之了事。这类的冲突,李开复在时,还可以平衡,等到他离开后,现在的变化也就是迟早会来临的了。那些与其说讨好中国用户,还不如说讨好中国政府的本土化,虽然使中国用户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使用Google的产品,但也实际影响了Google真正的价值观的输出,长久来看,Google不可能越来越容忍。想想Google Maps多早就提供了中文版本,可是因为政策问题,特有的卫星地图偏移问题一直存在,大概一年前,才被用技术手段处理好。这种非常本土化的问题,恰恰并不是技术问题,很难想像想要推广信息自由的价值观的Google,会容忍不断地开小灶解决这种“伪问题”。当然,更不用说越来越严格的搜索结果自我审查了。

尽管如此,如果Google就此放弃这种无奈的本土化,对于每一个喜爱Google的产品和欣赏Google文化的用户来说,可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麻烦。Youtube、Blogger、Picasa、ghs.google.com……我不希望这个列表越来越长,但如果没有了本土化的缓冲和平衡,立场的差异化会不会带来更剧烈的效应,实在不能不让人更加担心。

提交给Google Calendar的功能请求实现了

功能请求的帖子在这里

之前Google把Contacts的功能从Gmail里独立了出来,弄了个Google Contacts。用了之后发现比Gmail里的Contacts功能要强(现在Gmail里的也更新了,和独立的Contacts功能一样),主要是可以自己定义一些字段,比如联系人的生日或者纪念日。当时就想如果定义了很多联系人的生日,要是可以自动添加到Google Calendar里,然后每年到了时间自动提醒,那该多好,也就不用两边都去各添加一遍了。于是就有了上面那个功能请求的帖子。

现在好了,只要到Google Calendar的设置里,去找一个叫“Contacts’ birthdays and events”的日历,添加一下,这样以后在Contacts里添加的联系人生日,就会自动在Google Calendar里出现了。

第一次给Google发出功能请求,居然就被接受实现了,哈哈。

在Atlanta机场蹭网通宵的日子

想写这篇,一方面是因为曾经在Atlanta机场熬过好几个通宵,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看到一篇《在杭州机场免费上网》的文章。其实还没看正文,就大概猜出是怎么回事了,因为我曾经在Atlanta的Hartsfield-Jackson机场也发现过相似的漏洞,而且也正是找Google帮的忙。

记得有一次是要乘坐一早的航班,大概是7点的吧,所以头天晚上就到了机场。刚开始机场里人还是很多,可能是晚上到港的航班还比较多,慢慢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人基本上集中在了机场内的一个大厅。那个大厅本来有不少沙发,但因为没经验,没提前抢,很早就一个也没了。不少人都是和我一样,为了省钱,不去住机场附近的旅馆,而是就在机场里的沙发上凑合一宿。

因为早准备要苦熬一夜了,也没打算睡觉,找人家打了烊的餐厅借了把椅子,打开我的T60,开始一集集地播放准备好的《Friends》。可是放久了,看疲了,也想干点别的提精神的啊。于是打开winkawaks,打打97,玩玩Metal Slug。没多久也快顶不过困意了。

怎么办?要是能上网就好了。Atlanta的机场倒是有无线网络可用,而且信号很好,可是连上一看,并没有免费的可用。虽然有几家不同的公司提供服务,但基本上价格都在7~8 USD/Day。想想天亮也就几个小时的事情了,花掉这钱可真是不甘心啊。

于是无聊地开始逛机场的网站。反正当时是把那个网站全翻了一遍,不停地查航班什么的。就在无意间,突然发现Google的主页居然可以打开。要知道访问别的页面的时候,都会全部自动跳回机场的主页,要求你购买Internet Access。打开Google主页也就罢,发现还真可以搜索,但再一点搜索结果,就不行了,重新跳回机场主页。

要是能免费上Google,对于我这个重度Google产品使用者来说,和能上网不是一回事吗,大喜过望。马上输入gmail.com,正在欣喜,居然跳回了机场主页。晕,再输入mail.google.com,还是不行。原来gmail是不能直接访问的。再试Google Reader,也不行。明白了,原来只是让你搜索,这样搜到结果又总不能访问的时候,你还不终于决定买它个access啊。

正想放弃,又顺手把Google的众多服务链接都点了下,意外发现Google Group可以打开,太好了,这不相当于可以上以海量记的论坛吗!虽然真正有趣的论坛在这的并不多,可是总算找了个突破口啊。接下来自然不用说,N爽。

故事到这还没完。脑子里火花飞转,既然可以用Group,那就是可以用Gmail啊!只要新建一个group,把要收信的人直接加为成员,在group里发个帖子,不就是给他/她发信了吗,而且对方还可以回信,回的信就在group里做为帖子显示了。而且group里添加成员的时候,还有联系簿的提醒,哈哈,完整了。

可惜那会儿还没有Google Apps Engine,自然也没有GAppProxy,不然也许真的就可以无限制上网了。